凌晨两点,Reddit论坛r/askSingapore版块的页面上,一条标题为《失业已经5个月》的帖子突然跳出一条新回复。
发帖人Alex(化名)在黑暗中敲下最后一行字:"我觉得自己就像在溺水中,不知道自己是否该转换跑道或者一切向钱看?"

网友说,这是他在失业的第五个月零三天。过去158天里,这位29岁的平面设计师向新加坡所有能找到的广告公司投递了简历,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像用模板自动生成"的招聘信息。
但除了一封封自动回复的拒信,他的邮箱始终寂静得像"被丢进马里亚纳海沟的石头"。

Alex的LinkedIn主页还停留在2023年冬天。那时他刚从小型设计工作室离职,离职原因写着"寻求更大发展空间"——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对"连续三个月被拖欠工资"最后的体面掩饰。
"在中小企业工作就像在走钢丝。"他苦笑着描述那段经历。为了服务甲方反复无常的修改需求,他曾经连续72小时住在公司,用速溶咖啡和便利店饭团充饥。最讽刺的是,当项目终于获得行业大奖时,颁奖典礼的邀请函上却没有设计师的名字。"我们只是幕后的影子。"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新加坡统计局2023年商业人口普查显示,2018-2023年"广告与市场研究"类企业数量下降约28%(从3,210家减至2,310家),而从业者平均薪资水平虽然相较疫情前获得了6%的名义增长,但扣除通胀因素后,2023年从业者实际薪资与2019年基本持平,初级岗位(<3年经验)薪资更是下降了12%。
更残酷的是,随着AI绘图工具的爆发,初级设计师岗位需求直接腰斩。"Midjourney能在一分钟内生成20版方案,人类怎么竞争?"某4A公司艺术总监在匿名采访中坦言。

Alex的遭遇并不是孤例,他所在这个行业也并非是唯一出现这种情况的。前不久,新加坡一名求职者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求助,表示在离职后一个月内投递了近400份工作申请,却仍未找到工作,引发网友热议。
该网友在帖子中写道:"我一个月前离职,当时没有找到下家。我知道这很蠢。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在投简历、优化求职材料,估计已经投了300到400份申请。"

来源:The Independent Singapore
他透露,起初获得了3次面试机会,但最终都没有收到录用通知。而现在,甚至连面试邀约都没有了。"我看到之前申请过或面试过的职位又被重新发布在招聘页面上。"
这段经历让他倍感沮丧:“我感到士气低落,每天刷招聘广告刷到精疲力尽。后悔自己没有先找到新工作就贸然把上一份工作辞了。”

Alex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投递:1月15日,某国际广告公司视觉设计师岗位,已读未回;2月3日,电商平台UI测试题,耗时8小时完成后无下文;3月22日,终于获得面试,却在终轮被问"能否接受比你现在低15%的薪资?"
"最可怕的是那些'幽灵岗位'。"他点开某个招聘APP,显示"急招"的职位发布时间赫然是半年前。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林女士透露,某求职平台上可能有约40%的挂岗实为"僵尸职位"——企业或因政策需要维持招聘假象,或留着岗位作人才储备,"就像永远钓不到的胡萝卜"。

这种长期不确定正在摧毁求职者的心理防线。新加坡心理卫生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因求职焦虑寻求心理咨询的25-35岁人群同比增加63%。
Alex的体检报告上,胃溃疡和失眠诊断书与简历钉在一起,"每次打开邮箱前都要做十分钟深呼吸,但我已经尝试了所有可能的选择"。

当积蓄只剩三个月房租时,Alex开始认真考虑网友"去餐厅打工"的建议。樟宜机场附近的海鲜餐馆里,这个曾经设计过机场广告牌的设计师,现在每天负责剥六小时龙虾壳。"至少时薪12新币是确定的。"他苦中作乐地说。

这样的"跨界生存者"正在增多。劳务中介公司JobPlus统计,2024年第二季度,白领转做临时工的比例同比增长215%。从事IT的马克在送餐时遇到过前客户,金融分析师莎拉发现超市理货员"比写报告更治愈焦虑"。
但暗流之下仍有微光。在Alex常去的组屋区咖啡店,70岁的摊主阿伯用布满老人斑的手,在他点的kopi旁放了张便签:"年轻人,我1985年失业时甚至去当过Karung Guni(靠着废品回收赚钱的人),后来又从擦桌子做起。人生是螺旋楼梯,你以为在绕圈,其实正在上升。"

示意图
事实上,情况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正在变好。
2025年第二季度裁员人数稳定在3500人,仅略低于上一季度的3590人,大多数行业的裁员人数相似或更低。裁员的发生率也很低,每1000名雇员裁员1.4人。
财政部指出,大多数裁员是由于业务重组或重组。“展望未来,新加坡就业预计将继续增长,尽管速度比2024年要温和。”人力部补充说道。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掉宏观数据的"温差效应"。人力部的新闻通稿里藏着两个平行世界:总就业人数环比增长265%的亮眼成绩单下,居民失业率却在6月悄然爬升至2.9%,这和今年3月的数据一致。现实是,失业率在连降两个月后又悄然上升了。
这种"温差"在专业服务与信息通信领域尤为刺眼——尽管金融、医疗行业吸纳了大量本地人才,但前者正在经历近五年最剧烈的岗位结构调整。

"所谓业务重组,对我们来说就是整个合规部门的消失。"某国际律所前法务专员张莉展示着离职时收到的"未来技能培训包",里面包含3个月免费编程课程兑换码。
这种转型阵痛被新加坡管理大学就业力研究中心主任陈教授称为"白领制造业化"——当法律文书审核、基础编程等职能被AI工具替代,传统职业晋升阶梯正在断裂成"需要重新拼凑的乐高积木"。

这种荒诞又现实的转型,恰似人力部报告里那句轻描淡写的"业务重组"的具象化。更耐人寻味的是数据:第二季度每千名员工仅1.4人被裁,这创下了近十年最低。
一名本地经济学教授指出,这反映企业更倾向用自然 attrition(自然减员)和 hiring freeze(招聘冻结)等"温和手段"应对寒冬,"就像用慢放镜头播放一场海啸"。

好在,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针对失业者的补助和政策,旨在提供经济支持、促进再就业,同时避免福利依赖。以下是主要措施及详细内容:

技能创前程求职援助计划
(SkillsFuture Jobseeker Support Scheme)
①适用对象:
-
21岁及以上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从2026年起可申请)
-
非自愿失业(如裁员、公司倒闭、因病被解雇等)
-
过去12个月平均月收入 ≤ 5,000新元(不含公积金)
-
过去12个月内至少工作6个月,且房产年值 ≤ 31,000新元
②补助金额
最高6,000新元,分6个月发放,金额逐月递减:
第1个月:1,500新元
第2个月:1,250新元
第3个月:1,000新元
第4-6个月:每月750新元。
③领取条件(“任务制”)
每月需完成求职活动(如更新简历、参加职业展、接受就业辅导等)并累积积分,找到工作后补助立即停止:
-
前3个月:每月至少10分
-
后3个月:每月至少5分
④申请方式:
线上申请(go.gov.sg/jobseekersupport)或线下前往职业中心


技能创前程进阶培训津贴
(SkillsFuture Level-Up Programme)
①适用对象:
40岁及以上新加坡公民,选择全职培训(最长24个月)
②补助金额:
每月最高3,000新元(总额最高72,000新元)
该计划旨在鼓励中年失业者提升技能,适应新行业需求。可与求职援助金叠加,半年内最高可领24,000新元。


屋主就业援助计划
(Homeowner Jobseeker Support Scheme)
①适用对象:
失业且面临房贷压力的组屋(HDB)屋主。
②支持措施:
-
财务援助:阶梯式现金补贴(类似求职援助计划),用于偿还房贷
-
就业支持:职业导师提供简历优化、面试培训、行业转型指导
③房贷缓冲:
-
最长6个月延期还款
-
36个月分期重组
-
部分利息补贴及罚息豁免
另外,新加坡还有社区关怀计划(ComCare),提供短期至中期援助金,帮助低收入家庭渡过难关。任何失业者也可以通过劳动力发展局(WSG)和职总e2i提供免费职业匹配服务获得就业辅导与培训。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新加坡的失业补助政策并非单纯“发钱”,而是通过经济援助+就业支持的双轨模式,帮助失业者重返职场,同时维护财政可持续性。

///
事实上,新加坡对于失业者的支持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对于Alex来说,转机已经悄然出现。
Alex帮餐馆设计的外卖海报被顾客拍下发到Instagram,意外获得某创意总监关注。对方私信里的一句话让他对着手机泪流满面:"我看得见你藏在龙虾壳后面的才华。"
这或许印证了人类学家项飙所说的"附近性拯救"——在这个算法至上的时代,真正的连接反而回归最原始的"看见"。如今Alex白天在非营利机构做设计义工,晚上继续他的剥虾大业,不同的是,他会在餐巾纸上画下顾客的故事。"也许真正的创意,本就不该困在甲方的修改意见里。"

深夜的末班地铁上,Alex的手机亮起新消息提醒。是三个月前面试失败的公司:"我们新开了社会创新项目,要不要聊聊?"车窗倒影里,他发现自己终于露出了久违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