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房价狂飙!新加坡政府10多次降温大招!
椰子 · 2025年08月14日 11:04
阅读 481
 

过去三十年,新加坡政府使出了十多次降温大招,试图给火热的楼市泼点冷水,稳住房价,平复买家们的“买买买”热情。

 

 

各种政策杠杆推来拉去,供需两端齐发力,堪称一场楼市调控的“长跑”。

 

1995-1999:房价飙车,政府踩刹车

 

9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从85年的低谷强势反弹,楼市跟坐了火箭似的,房价嗖嗖往上涨。

 

1993年,房价暴涨36%,1994年再加码42%,这势头,简直是“买房如买菜”!

 

到1995年,房价涨势稍缓,但还是爬了10%,尤其是公寓和共管公寓,涨了17%。1996年第一季度,公寓价格又蹦了5%。

 

这时候,时任国家发展部长林勋强(Lim Hng Kiang)坐不住了,公开喊话:“这投机热得有点过火,房价涨太快,得管管了!”

 

1996年5月15日,政府放大招,宣布一波措施,要“给市场降降温,稳住阵脚,别让房价飞出地球”。

 

1996年5月15日的“降温套餐”:

 

  • 三年内卖房的利润要当收入纳税,打击短炒。
     
  • 卖家印花税(SSD)上线,三年内卖房得交税。
     
  • 房贷杠杆设限,最高只能贷80%的房款(LTV)。
     
  • 外国人不能用新加坡元贷款买房。
     
  • 永久居民(PR)只能用一次新加坡元贷款,买房还得自住。
     

与此同时,政府还通过土地销售计划(GLS)增加供应,1996年6000个单位,1997年直接加到7000-8000个,想用供应量给市场“泼冷水”。

 

这一波操作让地产股直接“跳水”,开发商们急得直跺脚。新加坡房地产发展商公会(Redas)赶紧求改政策,喊着“库存积压要变楼市灾难啦!”。

 

那会儿,豪华公寓Ardmore Park成了焦点,6月开盘,均价约1800新元/平方英尺,起步价465万新元,顶层豪宅高达1400万!

 

VIP买家(来自香港和印尼的“大佬”)抢了一半单位,公开销售时,排队名额甚至被炒到6万新元一个!这排队的热情,堪比抢演唱会门票。

 

到了1996年底,副总理李显龙在Redas晚宴上放话:“别指望市场一跌我们就松手,政策会继续,开发商们自己掂量着办吧!” 

 

财政部长Richard Hu也补刀:“房价跌了10-15%,我们挺满意的。”

 

结果,1997年,市场真的凉了,交易量从1996年的1.9万套直接腰斩到1万套。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来添乱,市场信心受挫,副总理李显龙不得不在11月调整策略:“我们得小心,别让市场供过于求,情绪再雪上加霜。”

 

1997年11月的“微调”:

 

  • 推迟部分GLS供应。
     
  • 放宽开发商的完工期限。
     
  • 暂停三年内卖房的印花税。
     

1998年6月,政府再加码,暂停1998年剩余和1999年的土地销售,还允许开发商把买下的政府土地转手。

 

开发商们也开始“割肉”,降价清库存,有些还包揽买家的印花税。

 

结果,1998年第三季度,房价创下30年来最大单季跌幅13.5%。从1996年中到1998年底,房价指数跌了45%。

 

不过,降价也有好消息:学术研究显示,公寓和共管公寓的均价从1996年第三季的868新元/平方英尺跌到1998年第二季的579新元/平方英尺,买房变得更“亲民”了。

 

1999年,交易量反弹到2万多套,比1996年还猛,房价也涨了34%。这波操作,堪称“过山车”!

 

2000-2007:外部风暴来袭,楼市再起波澜

 

2000年,市场刚有点起色,就被一连串外部冲击打蒙了。2001年,新加坡陷入衰退,政府赶紧再砍土地供应,还放宽了外国人用新加坡元贷款的限制,把银行的地产贷款上限设在35%。

 

2001年11月,政府还延长了1997年推出的延期付款计划(DPS),让开发商可以推迟一半首付款,直到拿到临时入伙许可(TOP)。

 

但买家们还是缩手,2000-2004年间,房价跌了20%,全球经济也被.com泡沫、911恐袭、电子业低迷、SARS和伊拉克战争拖累。

 

2003年,房屋销量跌到谷底,仅1.07万套。

 

2005年,政府再松绑:房贷杠杆从80%提到90%,现金首付从10%降到5%。

 

同年,新加坡宣布要建两个综合度假村(带赌场!),加上移民政策放宽,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赌新加坡要起飞了!

 

房价开始回暖,2005年涨3.8%,2006年涨10%。圣淘沙的St Regis Residences卖到3000新元/平方英尺,创下纪录。

 

2007年,经济GDP增长9%,楼市彻底“嗨了”!乌节路的豪宅突破5000新元/平方英尺,像Cliveden at Grange、Hilltops和The Orchard Residences都卖到3500新元/平方英尺以上,十年前的Ardmore Park(1800新元/平方英尺)瞬间显得“便宜”。

 

但好景不长,2007年10月26日,政府果断取消延期付款计划,美国次贷危机也开始发酵。

 

2007年最后季度,房价涨势放缓,但全年还是涨了31%,创1999年以来最快增速。

 

全年销量更是爆表,达4.06万套,开发商卖出1.48万套新房,投机客也回来了,次级交易(subsale)占了10%。

 

租金也跟着疯涨,2007年全岛公寓租金涨超40%,因为2003-2004年开发商谨慎,建房少,供应跟不上。

 

组屋(HDB)市场也热得发烫,2007年转售价格涨17.5%,2008年1月,皇后镇Mei Ling Street一套执行组屋卖出89万新元的“天价”。

 

2008-2013:从金融危机到“TDSR降温神器”

 

2007年取消延期付款计划后,市场有点“蔫”。2008年初,银行和开发商搞了个“利息吸收计划”(IAS),想拉回买家,但没啥用。

 

美国次贷危机升级成全球金融海啸,雷曼兄弟破产,股市暴跌,投资者吓得抱头鼠窜。

 

组屋的Pinnacle@Duxton项目让人咋舌,五房式单位卖到54.5万-64.58万新元。2008年第三季度,房价跌2%,第四季度直接跳水6%,结束了2004年开始的繁荣周期。全年新房只卖了4600套,创13年最低。

 

不过,新加坡的国际地位这时候更稳了。2008年9月,F1夜赛首次亮相,10万张门票一抢而空。

 

2009年,全球经济刺激政策让资金流动起来,买家又回来了,房价暴涨38%,交易量从2008年的低点飙升2.5倍到3.3万套。

 

2009年,政府还批了5.95万个永久居民身份(PR),加上1.99万新公民,移民热潮推高需求。于是,政府从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接连放大招:

 

2009年9月:

  • 取消利息吸收计划和只付利息贷款。
     

2010年2月:

  • 重新推出卖家印花税(SSD),税率最高3%。
  • 房贷杠杆从90%降回80%。
     

2010年8月:

  • SSD持有期从1年延到3年。
  • 有房贷的买家现金首付从5%提高到10%。
  • 房贷杠杆再降到70%。
     

2011年1月:

  • SSD持有期延长到4年,税率4%-16%。
  • 有房贷的买家杠杆降到50%(公司买家也是)。
     

2011年12月:

  • 推出额外买家印花税(ABSD):
    • 外国人/公司买房交10% ABSD。
    • 公民买第三套及以上交3% ABSD。
    • PR买第二套及以上交3% ABSD。
    • 部分国家(美国、瑞士等)公民/PR享受公民待遇。
       

2012年10月:

  • 房贷最长年限设为35年。
  • 公司买家房贷杠杆从50%降到40%。
     

2013年1月:

  • ABSD全面上调5-7个百分点。
  • PR买首套也要交ABSD,外国人买房ABSD涨到15%。
  • 有房贷的买家现金首付从10%提到25%。
     

市场还是很“顽强”,2009-2012年每年销量都超3万套。但2013年6月,政府祭出“终极武器”——总债务偿还比率(TDSR)框架:

 

2013年6月:

  • 银行放贷时,借款人的月供(包括车贷、信用卡等)不能超月收入的60%。
  • 房贷规则更严格,防止绕过限制。
     

TDSR一出,新房销量直接砍半,2013年只卖了1.28万套,跟2008年危机时差不多。

 

2013-2017:市场冷静,集体销售热

 

2013-2017年,房价连跌15个季度,累计跌12%。但居民收入涨了14.9%,买房变得更“友好”。

 

2016年底,新项目供应少,开发商开始抢集体销售地块,2016-2019年掀起“en bloc热”。

 

2017年3月,政府稍微松绑SSD和TDSR,市场立马“回血”,2017年销量涨到2.5万套,涨50%,房价5个季度涨9.6%,几乎抹平之前4年的跌幅。地价也飙升,开发商抢地抢到手软,尤其是9、10、11区的高端地块。

 

与此同时,人口增长(2014年547万到2016年561万),加上中国买家和大手笔交易(比如2022年Canninghill Piers的8500万19套交易),让市场更热闹。

 

不过,2023年8月,10名中国籍人士因洗钱被抓,涉及30亿新元资产,包括8310万的豪宅、商业和工业物业。

 

2018-2023:ABSD加码,疫情也挡不住买房热

 

2018年7月,政府再次加码ABSD,买家们连夜排队抢购,怕新政第二天生效。这次,政府学聪明了,改成半夜公布政策。

 

2018年7月:

  • 公民/PR买第二套及以上房,ABSD涨5%。
  • 外国人买房ABSD从15%涨到20%。
  • 公司买房ABSD涨到25%。
  • 开发商买地建房,需交5%不可退的ABSD。
  • 房贷杠杆再降5个百分点。
     

尽管有美中贸易战和脱欧不确定性,房价还是涨。

 

2020年新冠来袭,“封城”(2020年4月7日-6月1日)让市场暂停,但6月展厅重开后,买家蜂拥而至。

 

开发商抛出“明星单位”和折扣,2021年新房销量1.3万套,转售市场2万套,创2007年以来最高。房价2021年涨10.6%。

 

2021年12月,政府再加码:

 

2021年12月:

  • 公民买第二套房ABSD涨到17%,第三套及以上25%。
  • PR买第三套及以上30%。
  • 外国人买房ABSD涨到30%。
  • 公司/开发商买房ABSD涨到35%。
  • TDSR从60%降到55%。
     

2022年,通胀、利率上升、新项目少,交易量跌35%到2.19万套。租金却暴涨30%。2022年9月,政府再推新政:

 

2022年9月:

  • 私宅业主卖房后想买组屋,需等15个月(55岁以上买四房及以下除外)。
  • 组屋贷款杠杆从85%降到80%。
  • 组屋贷款利率从2.6%涨到3%。
  • TDSR计算的利率门槛上调。
     

人口也在涨,2021年545万,2023年592万,2024年6月达604万,主要是非居民人口增长。

 

外国人/PR买房占比从2021年的7%涨到2023年第一季的12%,政府赶紧在2023年4月再加码:

 

2023年4月:

  • 公民买第二套房ABSD涨到20%,第三套及以上30%。
  • PR买首套5%,第二套30%,第三套及以上35%。
  • 外国人买房ABSD翻倍到60%。
  • 公司买房ABSD涨到65%。
     

2024-2025:外国人退场,市场稳中求进

 

2023年的高ABSD和严格交易审查让外国买家几乎“消失”,2024年外国人只占1%交易量。

 

开发商销量跌到15年来最低,2023和2024年每年约6400套。房价涨势放缓,2023年涨6.8%,2024年仅3.9%。

 

2024年第四季到2025年第一季,市场有点回暖,新项目吸引买家,但美国特朗普总统4月1日的关税政策又让市场谨慎。

 

2025年7月,政府针对短炒收紧SSD,延长持有期,提高税率,警告投机客别“搞乱”。

 

今年上半年,房价涨1.8%,分析师预测全年涨3-5%。开发商销量可能达7000-9000套,比去年好,但远不及2012年的2.22万套巅峰。

 

affordability方面,居民财务更健康了。1995年,家庭流动资产1521亿新元,负债773亿,占51%。

 

2024年,流动资产1.03万亿,负债3783亿,仅占37%。经济展望也好于预期,2025年GDP增长可能超2%。

 

过去40年(1980-2024),房价指数涨了近8倍,年均复合增长5.1%。

 

2025年7月,城市土地学会(ULI)报告显示,私宅价格是年均收入的16.9倍,均价220万新元,堪称区域最贵。但组屋价格仅为年收入的4.3倍,依然“买得起”。


新加坡楼市这三十年,政府调控像在玩“打地鼠”,房价一冒头就敲一锤。政策从税收到贷款,供需两端齐抓,硬是把楼市从“狂飙”拉到“稳如老狗”。未来咋走?估计还得看政府的手怎么“调”!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