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的餐饮和娱乐圈真是接连传来坏消息!
先是Prive Group把旗下的所有餐厅都关了,紧接着老牌影院Cathay Cineplexes也宣布要清盘。
这两家在新加坡可是响当当的名字,他们的倒下让人忍不住想问:新加坡的经济到底怎么了?
Prive Group全线关店,餐饮业挥手告别
Prive Group,这个在新加坡餐饮界混了快20年的老牌子,突然宣布把所有门店都关了!

从Keppel Bay的首家餐厅起家,Prive一度扩张到Holland Village、Botanic Gardens、Wheelock Place、Jewel Changi Airport等热门地段,还开了什么Privé Grill、Empress、甚至海鲜餐厅Bayswater Kitchen,风光得不行。
可现在,这些店全没了,连官网、社交媒体、LinkedIn都“人间蒸发”了!
Prive已经通知供应商,餐厅在营业结束当天就彻底停运。
Botanic Gardens的门店最后一天的照片,看着空荡荡的桌椅,真有点让人唏嘘。
更别提Google上,所有门店都被标记为“永久关闭”。

连之前被国家遗产委员会夸为“全天候休闲餐饮概念”的亚洲文明博物馆店,也没逃过这一劫。
现在,这个店面已经被Commonwealth Concepts接手,改成了Baker and Cook。
Cathay Cineplexes撑不住,影院也要说再见
另一边,Cathay Cineplexes的倒闭更是让人震惊。
这家1939年就开业的影院,是新加坡第一家有空调的电影院,承载了多少人的青春回忆啊!

可如今,它也走到了尽头。
母公司mm2 Asia在9月1日宣布,Cathay Cineplexes将进入自愿清盘,因为跟债权人谈了半天也没能达成债务重组。
mm2 Asia的财报显示,2025财年净亏损高达1.224亿新币,相比去年的190万新币,简直是天文数字!
收入也跌了13.9%,只剩1.651亿新币。旗下仅剩的四家影院——Causeway Point、Downtown East、Century Square和Clementi 321,也保不住了。
过去几年,Cathay已经关了Cineleisure、Parkway Parade、AMK Hub等多家分店,还欠了Jem商场430万新币的租金,甚至收到了好几封催款函。

今年2月,Cathay还搞了个“救救我们的屏幕”活动,卖100新币的套票,含10张电影票和爆米花饮料组合,试图回点血。
可惜,Jem和West Mall的门店还是接连关门。mm2 Asia甚至想把54亿新币的债券还款期限推迟到2031年,但看起来也没能救回来。
新加坡经济怎么了?
这两家大牌的倒闭,真的让人忍不住想问:新加坡经济这是咋了?
餐饮和娱乐行业可是城市活力的晴雨表,Prive和Cathay的接连关门,背后可能藏着更大的问题。
首先,高成本是个绕不开的坎。新加坡的租金、人工、原材料成本一直高得吓人。像Cathay,欠下Jem商场几百万租金的案例,说明地租压力有多大。
Prive的餐厅大多开在黄金地段,租金估计也不是小数目。疫情后,消费习惯变了,大家更倾向于外卖或者在家吃饭,餐厅的客流量大不如前,撑不住高成本也就不奇怪了。

其次,市场竞争太激烈。新加坡的餐饮和娱乐市场早就饱和,新品牌层出不穷,老牌子如果不创新,很容易被挤出去。
Prive虽然有品牌历史,但面对新兴的网红餐厅,可能吸引力下降了。Cathay也一样,线上流媒体平台像Netflix、Disney+的冲击,让传统影院的日子不好过。
再者,经济大环境不乐观。
全球通胀、供应链问题、加上本地消费信心不足,都让这些企业雪上加霜。
mm2 Asia的财报里提到,2025年下半年“异常艰难”,尤其是影院业务的法律和财务问题。
Prive的供应商被通知停止合作,可能也跟现金流断裂有关。
Prive和Cathay的倒下,可能只是个开始。
新加坡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餐饮和娱乐行业,接下来可能还会面临更多挑战。
政府虽然一直在推各种援助计划,比如租金补贴、数字化转型支持,但对于已经深陷债务的企业来说,可能杯水车薪。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波关店潮也提醒大家:珍惜身边的老店,下次路过喜欢的餐厅或影院,不妨多去捧个场。
毕竟,这些地方不只是吃饭看电影的地方,更是城市的记忆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