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刚刚,新加坡和香港又争起来了!
椰子 · 2025年08月25日 10:34
阅读 516

 

在香港中环和新加坡滨海湾的玻璃幕墙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上演。

 

这不是传统的金融霸权之争,而是关于未来货币形式的话语权争夺——稳定币,这个数字货币世界里的「稳定派」,正成为两大亚洲金融中心较量的新战场。

 

How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can make Asia the center of crypto’s future

 

为什么是稳定币?

 

想象一下,有一种数字货币,既具备比特币的便捷跨境能力,又拥有传统货币的价格稳定性。这就是稳定币,它与美元等法定货币挂钩,避免了加密货币市场的剧烈波动,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货币世界的桥梁。

 

2023年,全球稳定币市值突破1500亿美元,而现在,市场预计市值会达到惊人的2500亿美元!

 

来源:Business Times

 

这个数字近乎等于希腊整个国家的GDP,在全球世界各国GDP排名中能排到近50位!

 

更引人注目的是,亚洲占据了全球数字货币交易量的近70%。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加坡和香港都对这个市场虎视眈眈。

 

 

新加坡:在规则内开始创新

 

新加坡的approach一如这个国家的风格——精密计算、有序推进。

 

早在2019年,新加坡金管局就专门立法《支付服务法案》,堪称数字支付领域的「法典」。2023年,他们更进一步,发布了专门针对稳定币的监管框架,规定任何与新加坡元挂钩的稳定币都必须保持100%的储备资产,并接受定期审计。

 

 

但新加坡的真正智慧体现在「沙盒监管」模式。就像给孩子划定一个安全的游乐场,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监管机构的注视下测试新产品,而不用担心触碰红线。

 

Project Ubin(新加坡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和Project Guardian(资产代币化计划)都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2025年6月30日,新加坡金管局正式实施数字代币服务提供商(DTSP)新规,标志着这项自 2022 年提出、历经三年酝酿的加密资产监管体系正式落地。

 

 

新规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个体在新加坡从事数字代币相关业务,或者公司虽注册在新加坡却对境外提供加密服务,都属于DTSP监管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客户来源已不再重要:不论服务对象是本地人还是海外客户,只要运营主体与新加坡有关联,就必须持牌,否则就是违法经营。

 

 

根据指南,MAS表示 “仅会在极少数情况下” 考虑发放 DTSP 牌照。坊间因此推测,大量非持牌机构都有可能都被赶出新加坡,转向香港、迪拜等地。少量持牌机构如Coinbase OKX Matrixport HashKey Amber等将获得更多红利。

 

 

 

在Web3.0市场,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其声誉——全球最可靠的金融中心之一。当涉及资金安全时,这种声誉是无价的。

 

MAS此次收紧,首要原因是出于防范跨境金融犯罪和洗钱的考虑。数字代币服务往往通过互联网跨境开展,具有匿名性强、资金流动快的特点,更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洗钱或资助恐怖活动,新加坡近年来亲身经历了一些教训,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前几年曝光的30亿新币跨境洗钱案。

 

这只是当时被查封资产的冰山一角

 

几年前,虚拟货币FTX的暴雷,也给新加坡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教训。作为全球当时受影响第二大的国家,也让政府目前对于虚拟货币的审查和监管明显更加严格,整体策略也更加慎重。

 

2023年11月,新加坡议员在国会上就FTX给淡马锡控股带来的损失提出了十余条质询。当时,有议员提问政府是否会把新加坡打造成为加密货币交易枢纽,以巩固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时,时任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黄循财做出澄清:
 
新加坡没有计划成为加密货币活动的枢纽,之前人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看法过于乐观。
 
图片
图源:见水印

 

然而,在经过审慎的考虑后,新加坡希望在金融市场多分一杯羹的愿景似乎始终没有断绝。

 

新加坡前任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就曾这么对外表示,“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为去中心化金融中心”
 
目前,仍有不少来自全球的加密行业从业者落户新加坡。根据加密资讯网站CoinDesk 2024年底发布的调查报告,新加坡在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友好度排名中位列第四。
 
图片
来源:早报

 

香港新规落实!

稳定币牌照门槛堪比银行

 

而香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2022年底,香港政府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相当于向全球加密企业发出了邀请函。

 

香港的最大王牌是背靠中国内地市场的独特地位。虽然内地对加密货币交易保持谨慎,但对区块链技术本身是支持的。香港恰好可以成为连接内地与全球数字资产市场的桥梁。

 

 

2023年初,香港金融管理局就稳定币监管展开市场咨询,计划引入发牌制度。与新加坡的「前置监管」不同,香港更倾向于「事后监管」,给予市场更多自由探索空间。

 

就在一个月前,香港金管局也同步披露进一步关于稳定币的监管措施,相关牌照制度共包括四份文件,分别为《持牌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指引》咨询总结及指引、《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指引(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适用)》咨询总结及指引、与发牌制度及申请程序相关的《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摘要说明》以及《原有稳定币发行人过渡条文摘要说明》。

 

上述两套指引将在在8月1日正式生效。市场参与者应遵守。

 

 

在最最重要的申请人资质要求方面,新规规定申请人须为中国香港注册法团或认可机构,符合要求的财政资源不少于2500万港元已缴股本或可自由兑换为港元的另一货币。

 

其次,在储备资产要求方面,持牌人应制定政策程序,确保储备资产全额支持。储备资产范围包括现金、期限不超过3个月的银行存款、期限不超过1年的政府、中央银行等的申索或由其担保的高流动债券或以其为抵押品的隔夜逆回购协议,须以指明稳定币参照货币计价,若使用其他货币作为储备资产,需获得香港金融管理专员事先的书面批准。

 

图源:财联社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新加坡和香港对于稳定币的监管存在雷同和些许差异,这最终体现在两地吸引的企业类型上:新加坡吸引了更多机构级、B2B的稳定币项目;而香港则成为了交易平台和零售导向项目的聚集地。

 

新港竞争下亚洲的数字金融未来

 

有趣的是,尽管存在竞争,但两地的定位正在自然分化。

 

新加坡成为了机构级数字资产的中心,着重服务于企业跨境结算、机构投资管理等需求。其稳定币生态更加偏向B2B场景,强调安全性与合规性。

 

香港则发展成为零售数字资产交易的中心,更多面向个人投资者和交易平台。其稳定币生态更加注重流动性和交易便利性。

 

这种差异化使得一家稳定币公司可能会选择「双总部」策略——在新加坡进行技术开发和合规测试,在香港进行市场推广和交易业务。

 

 

事实上,据彭博社6月12日报道,蚂蚁集团的国际业务部门——总部位于新加坡的蚂蚁国际(Ant International)已经在积极筹备在新加坡和香港申请稳定币牌照。

 

知情人士透露,蚂蚁国际计划在香港的《稳定币发行人制度》(Stablecoins Ordinance)于8月生效后,立即提交香港的稳定币发行人牌照申请。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卢森堡寻求相关许可,显示出其全球化的牌照布局策略。

 

结合新加坡金管局公布的措施,世界多个加密货币中心不约而同在推进稳定币立法,标志着全球主流金融体系对稳定币的合规化接纳。作为货币演变的数字新阶段,稳定币正在而且将深刻重构全球跨境支付、贸易结算及资产配置范

 

 

新港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促进了整个亚洲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两地在监管标准上的探索为其他亚洲市场提供了参考模板,促进了区域监管对话与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这种竞争提供了更多选择余地。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企业可以选择更适合的落脚点:重视监管确定性的选择新加坡,更看重市场自由度的选择香港。

 

甚至出现了两地监管机构的定期交流机制,分享监管经验和市场见解。这种良性竞争最终提升了整个区域的金融科技水平。

 

TOKEN2049 Singapore 2024 is poised to be the world’s largest Web3

 

随着稳定币市场的成熟,新港两地的关系很可能从竞争走向竞合。

 

潜在的合作领域包括:跨境支付结算系统的互联互通、监管标准的互认、以及共同应对数字金融风险等。两地的合作可以为亚洲建立一个更加统一和高效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

 

央行数字货币(CBDC)领域尤其如此。新加坡的Ubin项目和香港的LionRock项目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未来,两地很可能在跨境CBDC结算方面开展合作,这将成为数字金融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别看他们争得热闹,其实这场竞争就像鸳鸯火锅——清汤和红汤,各有各的味儿,但都在同一个锅里!

 

新加坡专注机构市场,香港主打零售领域;新加坡重视监管创新,香港强调市场自由。两家明明是在打配合战,却偏要装出一副"既生瑜何生亮"的架势。

 

最后受益的是谁?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啊!现在跨境转账比以前快多了,数字支付也更方便了。更好的监管框架、更先进的基础设施、更多的人才选择——这些都是竞争带来的红利。要我说,这样的竞争请再多来一打!

 

在未来数字金融的版图上,新加坡和香港都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它们的竞争与合作,将继续塑造亚洲乃至全球数字金融的未来格局。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