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问题
“新加坡毫无个性,冷漠!旅游后大失所望”
椰子 · 2025年06月30日 09:40
阅读 330

 

 椰子总结:  

- 外国游客批评新加坡没有个性又冷漠,引发新加坡网友一致反驳

- 真实情况如何?新加坡是否真的是没有温度又无聊的一座城市?椰子带你了解一下

 

"新加坡太无聊了,完全没有个性。"——这句来自一位外国游客的评价,在狮城引发了一场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深刻讨论。

 

在这名英国女子的口中,她们对于新加坡最大的不满在于,原本她们想要寻找一些“古老”的事物,但最终却大失所望。

 

 

在这个以高效、整洁、安全著称的城市国家,有人反驳表示,要求一个今年才庆祝建国60周年的国家有着“古老事物”有些太勉为其难了。

 

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反思:当"实用主义"成为全民信仰,新加坡是否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失去了生活本该有的毛边与温度?

 

 

 
 
“新加坡,一座无聊的城市!”

 

 

在视频的开头,两位女士被问到是否有一个国家是她们永远不想去的。

 

其中一名女性回答说,她脑子里并没有出现一个国家。稍等片刻后,她补充说道,她去过“一个(她)不太喜欢的国家”。

 

在Tiktok博主的提示下,她透露那个国家是新加坡。

 

图源:TikTok@emma_a_cosmos

 

博主接着询问理由,受访女子犹豫半天,说道:

新加坡……好像没有个性,有点冷漠。

 

图源:TikTok@emma_a_cosmos

 

自那以后,这段视频获得了超过16.5万次观看和850多条评论,几乎可以看到许多TikTok用户对此发表看法。

 

很多网友对此不置可否,认为新加坡确实没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然而,游客在来之前就需要做好功课,而不是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没有达到期待才大失所望。

 

“(你)来之前需要做研究的不是吗?你需要将你期望看到的和搜索的内容结合起来,例如,如果你执意想在新加坡寻找古代事物,但最终只能看到MBS(金沙),那么(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来新加坡找寻古迹就像去美国看大本钟一样。人们去旅游前都会先做好功课的,难道不是吗?”

 

还有一些人认同了这名受访女性的说法,然而,他也同时认为这名游客的喜好或许有些“自私”。她想在新加坡看到的,真的是新加坡本地人所喜欢的吗?

 

“你是对的,我作为新加坡人也认为新加坡很无聊。但是,我们是个现代化大都市,我们不是那么喜欢‘古老事物’的”

 

事实上,新加坡古迹很少,但新加坡也并非这名女子口中说的那么无聊。然而,这一观点忽视了新加坡丰富的社会多样性、蓬勃发展的东亚文化以及国际认可的创意活力。

 

 
新加坡真的毫无个性?
 

很多都在说新加坡“缺乏文化独特性”,但数据证明其文化场景正在蓬勃发展。

 

2024年全球城市文化指数(Cultural Cities Index)显示,新加坡在“文化参与度”和“创意经济”两项排名亚洲前三,超越首尔和台北。

 

新加坡艺术局(NAC)2024年度报告也显示,本土艺术活动数量较2019年增长58%,包括街头表演、独立戏剧和社区艺术节。以上种种数据都显示出新加坡别样的活力与魅力。

 

 

另一方面,新加坡的文化也得到全球认可。

 

世界顶级杂志品牌Time Out曾在2024评选出“全球最酷街区”榜单,新加坡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入选,评语称其“融合了传统马来文化与先锋街头艺术”。

 

 

新加坡的魅力不在于古迹,而在于东方传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碰撞。

 

你能在牛车水一栋不起眼的小建筑外墙上看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壁画。

 

 

你也能在离这里不远处的地方找到二次元和本地文化交织的景象。柯南跳脱出了二次元的壁垒,在和新加坡安哥讨价还价买榴莲呢~

 

 

就连《名侦探柯南》剧场版里,也多次出现过以新加坡为蓝图的画面。

 

 

马上就要来临的农历7月,你会在新加坡各大街区看到一大群人聚集围观在歌台前。

 

这并非专属于新加坡,但依然带着浓厚的新加坡记忆和痕迹。

 

图源:安仁新闻网

 

虽然没有古迹,但现实中,新加坡街头文化、夜市和青年运动正蓬勃发展,怎么也和无聊扯不上关系。

 

2024年夜间经济报告显示,新加坡小贩中心夜间客流恢复至疫情前120%,牛车水、老巴刹、克拉码头一带一到晚上就人声鼎沸,还有不少外国人慕名前来。

 

 

《海峡时报》也曾报道,本土滑板社群“SG Skate Nation”注册成员已超5000人,政府批准了3个街头滑板公园以供这些人游玩。

 

其中一个滑板公园正位于寸土寸金的乌节路索美塞地铁站后面

 

此外,“Pasar Riset”地下艺术市集每月都能吸引200+本土创作者,售卖非主流手作、独立杂志,参与者60%为本地年轻人。

 

就连组屋区的自发活动也越来越多了。如巴西立社区的“卡拉OK夜”、红山市场和甘榜格南的“复古摩托车集会”,均由居民自主组织,政府则提供场地支持。

 

图源:iStock

 

因此,新加坡绝非“无聊”的样板城市,而更像是一个在高效框架下不断迸发创意的社会实验室。它的个性不体现在刻意的“异域风情”,而在于:

 

✅ 传统与现代的共存(如百年庙宇旁的数字艺术展)

✅ 规则与自由的平衡(如严格法律下的街头文化爆发)

✅ 全球性与本土性的融合(如Hawker Culture入选非遗,却由年轻厨师创新)

 

正如一位本土作家所说:“新加坡的个性不在明信片上,而在组屋楼下的咖啡店里,在安娣安哥的TikTok或Facebook直播里——它需要你真正走进来,才能看见。”

 

新加坡网红Uncle Raymond视频里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新加坡

 

事实上,自2025年开始,《Monocle》《Time Out》等国际媒体也开始修正对新加坡的评价。

 

《Monocle》2025年3月刊将新加坡评为"最佳隐形文化之都",CNN Travel专题报道《在新加坡寻找意外》中,挖掘出34个非旅游手册推荐场景。

 

CNN专题报道之《阿拉伯街:新加坡长期以来的创意中心

 

近些年,哥本哈根"hygge"文化、东京"侘寂"美学的复兴,都反映出高度发达社会对"非功利价值"的重新发现。但对新加坡而言,平衡点可能更加微妙。

 

“我们不需要变成另一个巴厘岛或曼谷,”一名文化评论员指出,“新加坡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紧绷与松弛之间的张力。说新加坡没个性,就像说瑞士手表没个性——只是你不懂精密系统的美学。”

 

图源:CNN

 
 
新加坡人很冷漠?  

 

另一方面,新加坡也并非那名英国女子说的那般冷漠。有视频为证:

 

 

之前,有网友在新加坡商场内遗失了钱包,里面有很多重要证件和不少钱。正当她急得焦头烂额之际,有好心人直接打电话联系了她,甚至还专门开车把她的钱包送上门!

 

详情请戳:新加坡人太出乎意料!“钱包丢了,他们在我家楼下等了一小时归还!什么报酬也没要!”

 

在新加坡,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微小但能暖上我们一天的好人好事。萍水相逢的人,会主动为他人提供雨伞避雨:
 
图片
 
路不拾遗,在新加坡也是随处可见,即使自己需要等待失主到来也不会不耐烦:
 
图片
 
在新加坡,我们看到过很多次巴士车长在车站停车后,下车推着坐着轮椅的乘客进巴士的画面: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也有巴士车长在开车时遇到正要过马路的老人时,因为担心老人的安全选择将车停下,下车一边用右手推着白发老妇的推车,一边让老妇扶着他的左手慢慢过马路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当他们快到路对面时,迎面而来的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货车也在绿灯前停了下来,完全没有任何要抢道的意思。
 
图片
图源:见水印
 
在新加坡,来这边打拼的外籍客工,也能收获到来自新加坡的善意。
 
2021年,一则视频在新加坡网络上迅速传播。在连续工作了几个小时后,一群客工坐在路边唠嗑休息。突然,一新加坡安娣走近了他们。
 
图片
图源:Singapore Incidents
 
别担心,她不是嫌弃这些客工,要把他们赶走的,而是安娣来给他们送爱心了
 
这位神仙安娣头发灰白,人很瘦削她带着一个白色信封,走近了这些客工。
 
图片
图源:Singapore Incidents
 
信封里面,不是别的,正是一沓子五十新币!
 
她给面前的客工挨个发钱,以表达这些为新加坡挥洒了汗水和青春的客工的感谢。
 
图片
图源:Singapore Incidents
 
没有摄影团队,也没有观众,她就这样悄悄地拿着一沓钱,挨个给客工们发~
 
对于辛劳的客工们来说,这可真的是从天而降的小惊喜呀~
 
图片
图源:Singapore Incidents

 

早前,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与提倡关爱新加坡行动(SG Cares)也做了个街头试验。
 
一位患有慢性背部疼痛的印族女子提着两袋看上去重甸甸的东西,慢吞吞地走过组屋区内的一个广场时有位马来族男子将手中的东西交给妻子后,就立即上前去帮她将东西提上阶梯。
 
图片
图片
图源: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也有华族中年男子主动上前帮忙,也有女子不但帮她提东西还搀扶她上阶梯,甚至有不少学生停下来帮她。
 
图片
图源: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
 
在另一项试验中,一位急性焦虑症发作出现偏头痛,疼得她只能在马路边蹲下来休息的女子,也得到了不少人伸出援手。
 
有人更是掏出雨伞为她遮阳,还搀扶她过安全过了马路。
 
图片
图源: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
 
虽然在新加坡,地铁上的“保留座位”没人让给更有需要的人也时有发生,但是,如果你长久在新加坡生活,却总是能遇到放下手头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的新加坡人。
 
他们不怕惹麻烦,单纯就是内心的善意,就让他们几乎毫不思索就能做出帮助他人的决定。
 
图片
三年前在地铁站外免费发口罩的好心家庭,图片来自网络
 

///

 

离新加坡河不远的亚洲文明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特殊的文物:19世纪华人移民修补过的陶碗。金缮工艺让裂缝变成了艺术品最耀眼的部分。或许这正是新加坡需要的智慧——不再试图掩盖裂痕,而是学会欣赏修复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光泽。

 

新加坡固然有其历史沉淀不足的劣势(开埠至今也就200多年),但依靠着区位优势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正在努力寻找并发展其刚柔并济的城市灵魂。

 

图源:Expedia

 

然而,当暮色降临,你我站在金沙酒店的观景台上,看着城市渐渐亮起的灯光。某个瞬间,我们总能注意到那些看似整齐的光点中,其实闪烁着不同的色调与亮度,以及独属于新加坡的温柔。

 

这或许就是新加坡未来的模样:在高效运转的系统里,保留属于人的参差多态;在举世闻名的秩序中,为意外、温情与spontaneity留出一道缝隙。

 

毕竟,对于生活在这里的600万人来说,真正动人的城市,从不是完美无瑕的展示品,而是能让每个灵魂都找到安放位置的——家。

 

或许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国游客都该对新加坡重新审视并思考:
 

真正的城市个性,或许不在于符合外界对"异域风情"的想象,而在于如何让矛盾共生。

 

THE END
参与评论
登录 后参与评论 匿名
全部评论
关注狮城椰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