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总结:
-最新数据公布,新加坡邻里纠纷一年9万起,平均每天80起
- 在新加坡,噪音、杂物堆积、二手烟等问题最容易引起纠纷,目前新加坡已有相关条例遏制不文明行为,违者或被处以罚款
- 新加坡有邻里纠纷仲裁庭,如果调解无效可以填表请求更多帮助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拥有一个好的邻居会让你的生活幸福指数和社区归属感上一个档次,但如果遇到地狱级邻居……那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噩梦!
在新加坡过去的三年中,政府各部门每天收到的邻里纠纷的投诉,只噪音这一项就高达9万起,平均数量达到了每天80起!
其他的纠纷包括等等各种原因发生的纠纷,诸如此类五花八门:
-
晾晒衣服
-
走廊摆杂物
-
住家养宠物
-
门口烧纸
-
精神不正常狂躁表现
-
抽烟或散发难闻气味
-
偷窃

近期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住在HDB中,遇到“噪音狂魔”恶邻的痛苦经历。
他自九个月前搬入新BTO的HDB之后,生活就陷入了噩梦;因为楼上的邻居在完成装修入户之后,已经连续6个月不断发出砰砰捶打的噪音。
如果是白天上班的时候发出噪音也就算了,但这家人总是在晚上8点到早晨7点之间的夜晚时分制造噪音。
最可怕的是噪音常常在午夜12点、凌晨3-5点之间突然响起来。
这位网友描述,这种噪音听起来不是普通的脚步声,如果只是普通的脚步他还能容忍和理解,但是这种噪音就像是一个人正在练习踢踏舞;频率高且分贝大且有一定的节奏。
而最糟糕的不仅是噪音,更是邻居抵赖并拒绝沟通的态度。
刚开始时候对方采取否认的态度,表示深更半夜谁家没事儿跳踢踏舞啊,都哄孩子睡觉呢!
之后网友录下了噪音的视频播放给他们看,并送家用拖鞋建议他们使用,还提出建议,希望他们能放泡沫塑料地垫降低噪音。
但对方直接采取了“你侵犯了我生活自由”的态度直接表示了明确的拒绝,并反过来质问网友:
“你这是要求我们别在自己的房子里走动么?你别想强迫我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你这就是在干涉我们的私人生活!”

示意图
这个噪音纠纷其实已经算比较轻的了,至少从影响范围来说只有直接下方的一户人不胜其扰。但新加坡有一位专门以“制造噪音为乐”的女子,被称为“地狱邻居”。
其恶劣程度导致整个大楼的8个楼层的居民都受到波及,警方每天都会接到有关这位“地狱灵邻”的投诉!
这位妇女妥妥的噪音制造永动机!身边一切可以发出声响的物体都是她的“武器”,包括:
重重摔门、拖拽椅子、猛敲地板和墙壁、当然还有24小时大声播放收音机。
图源:早报 楼下住户指着楼上噪音来源忍无可忍
总之她产生噪音就和社畜身负KPI一样,不把周遭邻居骚扰到精神崩溃决不罢休,而且越到晚上声音越大!
从邻居录制的视频和音频片段来看,她会在凌晨1点、3点、4点、6点和8点播放喧闹的音乐,在半夜大声关门,图的就是个午夜凶邻不吓死人算她输的节奏。

图源:Unsplash
这位妇女的战绩也相当显赫!从她2014年开始居住在榜鹅的期间,导致六民住户被迫搬走。
之后再2020年,这位“地狱恶邻”搬到了红山,又导致了一名住户不胜其扰搬走。
最让人无奈的是,虽然邻居多次报警,但警方都表示对她指控的所有罪行都不能将其逮捕。
而且如果想要和这位妇女进行交涉,还会引来她的破口大骂!
图源:新明日报
如何才能对付这些噪音恶霸邻居?
评论区中可以看到,其实很多网友都表示了“投诉了也无用”“无法解决”“只能搬走”的无奈。
也正因为这份无奈,很多人提出了相当……emm……椰子不建议使用但也可以列出来供各位参考(不是,划掉)娱乐的解决方式。
1、以牙还牙以口还口之道

“录一段噪音,然后反复播放,每天在他们睡觉的时候用扬声器从屋外播放,扬声器放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你睡不着他们也别想睡了!”

“买个震楼器”

“骨传导扬声器,你值得拥有”。
2、合纵攻秦,混淆视听

“不仅要反击,在听到噪音的时候,你还要敲击你左右邻居的墙,当别人来找你的时候,你就推到楼上那个人的身上!然后你们人多力量大,三家一起去找他算账!”
“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就拉着别人下水陪你一起解决!”

“我还想过,要和他们上面一层的住户搞好关系,然后让他们在非正常时间内,给恶邻制造点噪音!”
其实从上述的网友的建议也能感受到一种束手无策的无奈,法律对于这样的恶邻约束不足、而调解部门又无法对这类的恶邻造成影响,最终的结果便是:
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选择搬家一走了事。或者只能默默忍耐……
如今,新加坡对于这类邻里纠纷实行的是2014年颁布的社区纠纷管理框架(CDMF)。
但这一框架主要起到的还是调解作用,对于日益增加的邻里摩擦很难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往往最终的结果就是,调停了多次、调解了多次、调查了多次,无赖者继续肆无忌惮无赖,而备受欺负的邻居选择心灰意冷地忍耐。
但实际上一项更具效力的《社区纠纷解决(修正案)法案》已经于2024年下半年提交议会,一旦真正落实,或有望对当下噪音或者囤积有关的严重邻里纠纷给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图源:海峡时报
这项法案将赋予CDRT(社区纠纷解决法庭)更多新权力,包括:
-
发布临时命令提供快速救济
-
对那些认为因为精神健康状况而造成骚乱的人发布强制治疗命令
在这个法案中,参与调解的社会关系科(CRU)官员,还可以发出指令:
-
要求邻居进行调解
-
警告或者发布减排命令
-
在获得受影响单位的居民同意之后,安装噪音传感器收集噪音的方向、时间和强度的数据,以将“骚扰”变成确实的“证据”。

图源:海峡时报
而不接受调节指令者,也将被处以1500新币的罚款,首次违反减排命令的人员,将被处以最高10000新币的罚款,屡犯者将面临最高20000新币的罚款、三个月监禁或者两者并罚!
网友对此一片叫好,翘首以盼赶快推行,一旦这类案件有明确的证据指向,并对不同程度的案情有严格的处罚措施,才能真的保证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才能让这些无赖们真正得到惩罚。
这一法案不仅适用于噪音扰民,其他几种邻里矛盾也被纳入其中:
①杂物堆积,公用变私用
组屋的走廊作为公共区域,却常常沦为很多租户摆放杂物,或尽情彰显自己爱好的“私人场所”;在新加坡组屋的走廊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放不了的东西。
比如,组屋走廊变成“养鸡场”......一个组屋单位外顺着走廊叠放了12个贴楼,其中10个铁笼各关了两三只扇尾鸽,另外两个大笼子,则各养了三只公鸡和三只母鸡。
组屋这块区域常常天还没亮就传出鸡打鸣的声音,而喂食造成的食物残渣也会引来野鸽子前来争抢,这些养殖的鸡和鸽子也在走廊上留下了粪便。

图源:早报视频截图
但由于“养鸡场”主人是真心爱好宠物,平时也用布盖住,因此有些邻居对此也表示了宽容,并不太干涉他这样的爱好,只是有些担心粪便导致的传染病。
但有些堆积行为就很令人发指了!2024年武吉巴督25街第289C座组屋迎来了一位新住户,刚搬来就在屋外走廊堆满了杂物。
刚开始邻居以为很快就会整理,没想到人家就是摆明了要利用走廊堆放这些物品。
这些杂物包括:三辆婴儿车、脚踏车、浴缸和花盆,这户人家还会利用这一层的垃圾槽四周的位置种植食物和堆肥料,留下满地的泥土不清理,给浴缸换水的时候流得到处都是,堆肥不仅散发异味还引来很多壁虎!

图源:早报
还有的人因为过分热爱植物,将整个走廊变成热带丛林,每每住户走出电梯进入自己家门的时候,都要穿越这些浓密的植物。

图源:海峡时报
这让住户们十分担心,这些植物会引来的蚊虫滋生,以及很可能造成的火灾隐患。

图源:新明日报
这类的囤积在全岛的HDB中时有碰见,往往住户不顾他人的权益,将组屋走廊当作了自己的私人领地,随意摆放杂物,几乎堵住了行人正常的通道。
②气味扑鼻,邻居无法忍受
到底何为难闻的气味?其实这很难界定。
曾经一位新移民向社区调解中心投诉,抱怨隔壁印度邻居做饭的时候咖喱味太过辛辣无法忍受。
而最终社区调解中心做出的仲裁结果是:让印度邻居只能在新移民离开家之后制作咖喱。
此举却引发了全岛哗然,认为多民族的国家需要有融合的肚量,既然住在HDB这样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中,就应该逐步适应印度喜欢的食物咖喱味道。

但有些气味,则真的就让人无法忍受了!——二手烟也是邻里纠纷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事件。
2024年一位住在武吉班让的女士实在忍受不了楼下邻居吸烟的困扰,最终仲裁庭下达了禁止楼下住户在家中吸烟的禁令。
这位吸烟重度成瘾者家中整天烟雾缭绕,根据钟女士的记录,两周内一共吸烟了150次。
而且每晚8点到凌晨2点,楼下吞云吐雾的气味都会飘进钟女士的房间,每天都不间断,让她和78岁的老母亲无法安眠!
最终钟女士忍无可忍对簿法庭,最终获得新加坡邻里纠纷仲裁法庭发出的禁令!——之后这位邻居或者他的访客需要吸烟,就必须去组屋底层吸才行!

图源:新明日报
这类的异味不仅仅来自食物、二手烟,有时候还会来自隔壁的囤积物品、宠物不及时清理的粪便等等……
有时候不仅是鼻子难受,更会引发卫生、健康、乃至火灾的风险!
③楼上漏水不断,楼下不堪其扰
即便自己的屋子维护保养得很好,往往也只能对楼上漏水的情况鞭长莫及。
位于亨德申湾第105座组屋的一对婆孙两人因为担忧漏水造成的漏电影响人身安全,最终只能选择搬离。
楼上的漏水现象已经维持了两年,厨房天花板位置不断漏水并持续恶化,后来连客厅和卧房也开始渗出黄色的水,整个单位变得和浸泡在水里一样。

图源:早报
屋子的天花板已经有70%都被泡到发黄起泡,漏水因为靠近电源,还造成了触电的隐患!
屋主也希望能将此事得到妥善解决,自费2000新币修理水管和天花板,但,由于楼上的邻居不配合,问题不治根,就永远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
楼上的邻居却表示这件事情和自己无关,甚至当建屋局的人员上门进行局部维修的时候,楼上的屋主直接拒绝让维修人员进房。
即便建屋局给楼上这位屋主发出了四封律师函,但对方依然坚持漏水和自家毫无关系!

示意图,图源:早报
可以看出,诸如此类的邻里奇葩纠纷,在这个80%左右的人群都居住的组屋社区中频频发生。
除了祈求自己遇到一个善意的邻居、彼此克制守礼的邻里环境外,遇到纠纷时候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也非常重要。

图源:早报
1、首先尝试和邻居有好沟通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联系社区基层领袖进行调解和沟通。
2、到社区调解中心正式进行调解。
网址如下:
https://cmc.mlaw.gov.sg/
可以通过网上申请,也可以直接拨打电话1800 2255 529 或者上门求助,但请注意柜台开放时间,并避开高峰期前往。

图源:社区调解中心官网
但社区调解中心采取的是自愿调解的原则,只要有一方不同意参与调解,则无法进入真正的调解程序。
根据统计,其实最终只有不到三成能真正进入双方调解的环节。
之后当法案进行修订,会赋予这类机构更多的权力,比如强制要求居民接受调解。
3、调查和执法公务员介入
在最新的框架之下,社区关系部门的公务员可以进行更多取证、发出警告或者强制减排的措施。
4、仲裁
万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可能会诉之邻里纠纷仲裁庭。可以登录以下网址进行在线提交:
https://www.judiciary.gov.sg/civil/community-neighbour-dispute-claims
除此以外其实如果只是单纯想要投诉的,还可以下载国家发展不社区事务署推出的手机引用“一联通”(OneService)。如今一联通一年之内会处理170万起投诉,平均每天4657起案件等待处理。
从垃圾桶满了、违规停车、邻里噪音、害虫问题到其他你遇到的不满想要投诉的事件,都可以在这个APP上进行提交。
这些反馈会分门别类转给建屋发展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国家环境局、国家公园局和公用事业局。
而且从网友反馈来说,处理还是比较有效率和及时的。

图源:小红书@格蕾丝L.
其实根据2024年9月的调查显示,新加坡本地居民81%都对邻里关系表示满意,比去年的69%高出不少。
和睦的邻里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也的确是举全国和国民之力共同努力的事:
政府需要推出更有效的调解、取证、监督和惩罚措施;而大家则需要自我克制彼此包容。



